如何看待洋节议论文,如何看待洋节作文800字

...展开 ...收起

洋节我们可以过,也可以不过,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我们可以放置不顾,也可以重新捡起来。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都改变不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所以真的做到问心无愧便好。但我们身为中国人,当然要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主次要分清,我们不能忘了本。

总之,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理性地看待这些“洋节”。外来的东西不一定都好,自己的东西未必就不如别人的好,要理智的有选择地接受外来的东西,千万不要让“洋节”的火爆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更不可以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延续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魂。

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有传说,是为了祈福、纪念、除秽、团聚等,逢什么节吃什么食都很讲究。如:元宵吃汤圆;花周吃发糕;鬼节(三月三)早上吃蒿子粑,晚上吃面条;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吃粥;除夕吃饺子;春节吃得最好,那是海味山珍。

过 去生活水平低,大家都盼过节,因为在节日里能吃好的,穿好的。如今生活水平高,生活压力更高,大家都想在节日里放松一下,交流一下,开心一下,年轻的孩子们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过洋节并不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心里,懂得传统节日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因为过洋节而忘记自己的根,这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崇洋媚外。而且,也只是象征性地在平安夜送个苹果给亲人朋友,圣诞节吃顿大餐。

...展开 ...收起

1.

如何看待中国人过外国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洋节,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到了中国,由于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年轻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呗。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真好!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因为有意义、有趣。比如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吗?跟政治、民族自尊没有关系,谁不喜欢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呢。

...展开 ...收起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议论文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展开 ...收起

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土节与洋节比起来缺乏一定的娱乐性,不够浪漫、新鲜、热闹,再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等都造成了土节备受冷落。怎样让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他指出,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传统的中国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发展、完善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不能用“现代化”的东西代替传统,否则,传统节日就不称其为“传统”了。)

作家冯骥才强调,不应将洋节看成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二、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三、洋节打败土节是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相对主义中提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价值,所谓文化上的优越和颓废往往是观察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那种从新闻、广告、和商业行为中感知洋节大受青睐而土节备受冷落,进而断定洋文化打败了传统文化的结论,不过是一种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罢了。

...展开 ...收起

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有的人认为应该过,过洋节无可厚非;而有的人又觉得不该过,

认为过洋节忘本;

而当我第一次触到这个问题时,

我就觉得没有什么该不该的,

凭个人喜好,

想过洋节的人就过吧,

对洋节没意思的人不过也不要勉强自己啦。

忠于本心,

才能享受人生

嘛。

一直以来文化的精髓,

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

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中国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

也正因其开放,

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

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

世界文明的发展,

全球化的加速交流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长弃短的过程,

一些洋节有引人向善的精神,

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

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

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

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

给世

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

特别是父亲节、

母亲节和感恩节,

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

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该不该过呢?

我觉得多个节日,即使是洋节,给商人多一个赚钱的机会,给自己多一个放松的理由,

给与朋友多一个喝酒的借口,给与家人多在一起温馨的感觉,总会是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真的谈不上

该不该

现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欢过春节看耍狮吃饺子,

中秋赏月

吃月饼,

端午节与我们一起看龙船比赛,

所以有些令人喜爱的洋节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讨论该。

不该过呢?当然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

增加或者说强化一些精神娱乐的因素,

迎合大众,

增强民族节日的自豪感。

的确,过洋节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安全带来威胁,如果若。

干年后的中国人只知道洋节,

而忘了自己的传统,

还需要到美国的唐人街去学习过春节过中。

秋就贻笑皆非了。这点本土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可不能改变哦。

其实,过什么节,是什么节日名字无所谓,大家只是图个欢乐、放松的机会。不管怎么。

看待洋节,大家都能找到令自己高兴开心的事由就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展开 ...收起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

洋节,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到了中国,由于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年轻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呗. 。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真好! 。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

★因为有意义、有趣.比如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吗?跟政治、民族自尊没有关系,谁不喜欢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呢?。

...展开 ...收起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

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

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

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

三、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

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

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

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

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

...展开 ...收起

一、当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洋节日":

1、"文革"前就有的: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2、改革开放后新引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

二、关于文化的交融和独立

作为节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讨论节日问题,应从文化的概念来谈。"洋节"是西方文化。要不要洋节,是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从来是具有世界性、多民族性的。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都是众多文化的融合体。东汉,我们从"西天"引入了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也融进了悲观出世,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在唐代我们完成了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才有了大唐盛世。元末明初,我们引入了基督教,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传教士引入我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大帝以非常远见的眼光允准天主教在北京建立教堂,并为之亲题"万有真源"大匾。这时期,我们引进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不关注人的需要,还谈什么以人为本?对洋节日的态度,表现为对人需求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态度。

三、国学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

一位坚持抵制洋节观点的新浪网友在笔者博克下跟贴说:"圣诞节乃耶酥诞生的节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而中国,大多数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的跟随外国人过什么圣诞!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

中国人自古都是信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而我们现在不顾给中国人留下千年教义的孔子,不顾让中国得到解放的毛主席,而去为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不可笑吗?吗!!!。

盲目跟随,会被老外笑话的!不要自作多情啦!可怜无知的中国人"。

这是抵制洋节论的典型观点。

东莞禁止员工搞任何圣诞活动的公司老板说,他平时是以“国学”教育员工的,他要求他的员工每天要背诵"弟子规"等"国学"读物。社会上另一些标榜自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还提出了废除公元纪年,恢复夏历纪年,甚至还煞有介事的穿起唐装,以示与众不同。

对此,笔者认为:

1、坚挺中国主体文化与包容西方文化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并行的。成都和东莞以强行抵制西方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文化的做法值得商榷。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从来不会使自己强大。

2、东莞老板让员工背诵《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以为是在学习、弘扬"国学"。这很滑稽。人们都知道"国学"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深奥的系统,它包括儒学、传统中医学,老庄哲学、经学、理学等等。《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只是小孩蒙学的初级读物,用英语作比喻,这大约只相当于英文字母。如果有谁说他会念字母,就是懂英文了,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人疯了!另外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传统文化里糟粕与精华是并存的,《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就是这样的读物。不能正确分辨优劣,只生吞活剥的背诵,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

3、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辫子,都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在我国,领导的提倡从来是和规定画等号的)或作为"规定"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

4、应指出:佛教不是本土文化,是地道的西来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马列主义,也是西来的哲学。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不是宗教。把毛泽东思想当作宗教来供奉,是一种典型的"文革思维"和文化的堕落。

坚持抵制西方文化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事实是这样吗?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宗教是精神鸦片"的翻版。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是建有大功的。这一点,只要不是瞎子,睁眼看一看就会知道。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

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这就是一些标榜国学的人的人为破坏。由于这一点非常敏感,在电视讨论中,本人没有涉及。但笔者认为它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为敌",大“革”传统文化的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中被作为封建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仅剩了一点点皮毛。但,所剩的这点可怜物,又在"文革"间遭到第二次严重扫荡,把人们深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具有悠久中华文明色彩的节日当作糟粕扔弃掉。而将一些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当做了"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精神几乎被彻底消灭光了。于是,我们今天的"国学家们",只剩了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念古籍(有的连古籍也看不懂),而根本不懂中国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融合碰撞出的这一事实,不懂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所以才提出了"我们不能光讲包容,我们要看到西方文化入侵的现实,要保卫民族文化"的这种狭隘、极端缺乏文化自信力的话。总之,这是因我们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而遭到的挫折,怪不得洋鬼子。笔者认为,要想坚挺中国主体文化,就必须检讨这段历史失误,正确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是么是垃圾文化。清醒认识中国文化在现今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否则,就永远会是心胸狭隘、眼光短浅,文化素质低下的可怜儿,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的。

五、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

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

抵制洋节论,打出的唯一可让人同情的理由是"他们是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过去(才进行抵制的)。"应该承认,这是很好、而且很能摆得出的一个理由。遗憾的是,这一理由,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民族个性与人类文明的共性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是将保护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立起来。实际,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前面所述,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正因其开放,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

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因此,以抵制洋节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方法来"保护民族文化"是与联合国科教文的规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宜提到保护民族文化上来谈论。我们保卫民族文化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基础上。昨天,一位在法国负责中法文化交流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她说:在巴黎,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是巴黎市长亲自带头的。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比他们过圣诞节一点也不逊色,而且不带任何商业色彩和政治色彩。人们也都知道,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正在热衷学习我们中国文化,过我们的春节,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在美国纽约州是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的。相对西方人在重视自己的圣诞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却以仇视、抵制圣诞节的方式,来"保卫民族文化",这种行动不是显得太过愚蠢和狭隘了吗?这样的民族心理,还能发展文化,干出什么大事业吗?

对西方文化,包括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文化,别那么紧张和神经质,应当看的淡些和从容些。我们可以宽容西方"市场经济"这样与民族传统思维格格不入的东西,为什么非得要抵制那些,浪漫、富有人情、诗意的节日呢?

抵制圣诞节的十博士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几位博士很可爱,他们把自己看的忒高明了,把节日文化太意识形态化了。实际,人们创造的许多节日,其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娱乐,娱乐天地和娱乐自己。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照样吃饺子,吃粽子吗?!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们,见庙烧香,见佛磕头,但他们不会念佛经,更不知道这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不是照样也跪拜得很好玩吗?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公元纪年是以耶稣降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的,我们不仍在庆祝“新年”吗?我们单纯的博士们,干吗非得要求在圣诞节热闹的人都必须知道这节日的来历呢?

从理论上说,节日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需要。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六、文化也存在竞争,但这个竞争,是排除闭关锁国式的自我封闭和对其他文化恶意抵制的社会的自然选择。

文化有其发展的独特规律,从某一角度说,文化也有竞争,这种竞争是一种按文化发展规律的社会自由选择。与拳击运动、阶级斗争理论,或如战场般的商场争斗不同,它是人们心理、精神上的爱憎与扬弃。因此那种带有火药味、出发点偏执的"提倡"和"抵制"说法,都很可笑。有人说,文化也需要引导。这话没错,但引导是文化发展中的一种符合规律性的自然选择与侧重,而不是一种人为的,甚至是行政上的硬性干预和“规定”。目前,成都、东莞发生的这些事,暴露了我们文化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文革思维"。这是对现代文明的反动,是一种野蛮的、与文化格格不入的思维。

那些想用"抵制的办法"来回避某种文化,和用"提倡方式"强行推行某种文化,是同样的愚蠢。因为,这两种方式都违反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传统文化,但在其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它就是崭新的西方文化。再如,我们穿的中山装,对今天来说是传统服装,但相对明请汉族服装,它就是洋装,或叫鬼子装!我们今天所谓的许多"传统文化"其实早已与其他文化相融合,没有了我们本土的文化样子。今天,一些复古者(标榜自己是"国学"的人)身上穿的唐装,实际也早已是中西合璧的奇怪东西了。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而这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

最后,笔者对一些身上穿着洋装、屁股坐着洋车(汽车)、一家住着洋房、嘴里说着洋文,而就是要坚决抵制洋节的人的做法很感困惑。靠这样文化素质能保卫中国主体文化?才怪!

疟疾英文翻译,疟疾英文翻译是什么 http://www.023jfw.com/article/7aa42adc9b2157f53a7b5927.html

原创文章,作者:023作文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23jfw.com/article/7a7e5370a0c7efb44fd6cd0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